一、一周知识概述
《语言的演变》是一篇介绍古今汉语发展变化规律的普及性的事理型说明文。它把语言学,特别是现代语言学的研究成果,通过汉语史常识的讲解介绍给普通读者。文章本身既有较高的学术水准,但又考虑到读者的接受水平,就写得深入浅出。我们要理解语言在历史长河中既有其相对稳定的一面,也有其不断发展变化的一面;了解古今汉语的差别和汉语的演变概况和一般规律,更好地学习祖国语言。同时,学习本文运用典型实例展示概况,分类别、举例等揭示发展变化规律的说明方法。了解科技语体在语言组合方式上的要求,提高写作能力。
《赤壁之战》节选自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通过学习,认识孙权的形象——他的正确决策是孙刘联盟在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的决定性因素及鲁肃、周瑜、诸葛亮在这次战争中的作用。同时了解史料剪裁从属于作者历史观的道理。
二、重点知识归纳及讲解
(一)《语言的演变》
1、解题、简介作者
《语言的演变》为《语文常谈》一书的第六篇,原题为《古今言殊》。《语文常谈》是一部关于语言文字的普及性读物,共收文章八篇,课文是其中的第六篇。《古今言殊》全文分为四个部分,四个部分的小标题为“语言也在变”、“语汇的变化”、“语法、语音的变化”、“从文言到白话”。选入课本时,作者删去了第四部分,并将前三部分的小标题改为序数词。原题也改成现在的题目。
吕叔湘(1904—1999),江苏丹阳人,我国当代著名语言学家。主要著作有《中国文法要略》、《文言虚字》、《汉语语法论文集》等。
2、课文分析
文章由序数词很自然地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语言也在变
这部分又可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第1自然段):文章一开始就说:“世界上万事万物永远在那儿运动、变化、发展,语言也是这样。”作者从一切事物都在变动的大前提中推出语言既然是一种事物就也得运动、变化、发展的结论。作者一开始就提出了自己立论的理论基础——辩证唯物论,并且具体解释了什么是“演变”。接下来的第三句是从语言的纵向演变(历史的发展)对中心观点的说明。第四句是从语言的横向演变(地区的变化)对中心观点的说明。这两句是为了证明中心观点,举一些有说服力的材料。文章中说“语言的变化”日子长了就显现出来,方言是“久而久之”形成的,这些说明语言演变是种渐变,是在人们不知不觉中逐渐变化的,它有相对的稳定性。
图示:

第二层(2—7自然段):文章选用《邹忌讽齐王纳谏》的例子大家都很熟悉,又能说明汉语历古至今的演变情况,有代表性。将这段文字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跟现代汉语差别很大。而在后面分类说明前,作者先举出这个实例的好处,是能较全面地说明古今汉语的差别以及汉语演变的概貌,为后面的细说伏下一笔。
图示:

作者考虑到读者接受水平,把专门性的术语减少到最低程度,但又说得很明白,很恰切,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语言素养。而这部分最后一自然段说,“大多数的字都是现在还用的”是指现象,“差别就有这么大”是指本质,关键在于“仔细”“分析”。
语言包括三个要素:语音、语汇、语法。语音——外在形式,语汇——建筑材料。课文一开始就从这三方面进行说明,给读者一个总的印象。但是说得不细,特别是没有从理论上揭示规律性的东西。作者把细致深入的分析留在第二、三部分了。
第二部分:语汇的变化
这部分仍然用分类说明,不过分类的角度和层次起了变化,这里角度是语汇变化的种种状况,层次深入了,探究了导致变化的种种原因。
图示:

汉语语汇古今变化一览表:
序号
|
变化情况
|
语汇举例
|
1
|
旧词消失
|

|
2
|
新词产生
|
椅、凳、桌
|
3
|
吸收外来语
|
葡萄、咖啡、沙发、尼古丁、卡车
|
4
|
生活变化引起词义变化
|
几、床、坐、钟、肥皂
|
5
|
词义扩大
|
江、河、菜
|
6
|
词义缩小
|
肉、谷
|
7
|
词义转移
|
涕、信
|
8
|
词义弱化
|
很、普遍
|
9
|
单音词变多音词
|
耳(朵)、眉(毛)、发(头发)
|
10
|
单音词换单音词
|
首(头)、口(嘴)、食(吃)
|
11
|
因忌讳引起词义的变化
|
老虎(大虫)、蛇(长虫)、解手(大小便)
|
第三部分:语法、语音的变化
我们要注意这部分第一自然段的结论:“可是总起来看,如果把虚词除外,古今语法的变化不如语汇的变化那么大。”古今汉语语法差异第一部分已经谈了,这里是进一步说明,并逐渐收束。
而语音不同于词汇、语法,可以直接从文字材料中找出古今汉语的差别,它要转个弯,从押韵、平仄和形声字的声旁去揣摩,证明古今发音的不同。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押韵与今天不同,是指的古韵,荣(ong)属东韵,“生”,“城”(eng)“情”(ing)属庚韵,因此作者说读起来不押韵了,我们今天读起来并不觉得拗口,那是因为在普通话中同在一辙——中辙。
图示:

3、写作特色
(1)结构特点——语断意连,环环扣紧。
本文虽然用数字把各部分隔开,但彼此仍然血脉贯穿,联系紧密。构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二:一是总分式的顺序;二是环扣词语的使用。
比如,第一部分开头的一、二句和第二部分的第一、二句:
“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永远在那里运动、变化、发展,语言也是这样。语言的变化,短时间内不容易觉察,日子长了就显出来了。”
“语言的变化涉及语音、语法、语汇三方面。语汇联系人们的生活最为紧密,因而变化也最快、最显著。”
重复出现的词语,前后相应,像环一样把这一部分和另一部分扣起来。再看第三部分,第1自然段开头是“语法方面”,第2自然段开头两字是“语音”和第二部分开头相扣,并且揭示了本部分的内容。
(2)写作方法——多种说明方法的综合使用。
文章在结构上分块说明,第一部分概说语言也在变;第二部分、第三部分分别从语音、语法、语汇三个方面作了较为详细的说明。由于语汇变化最快、最显著,所以说明最详尽,其次是语音,再次是语法。尽管文章内容较多,涉及面广,给人的印象都是条理清晰,重点突出。
本文三个部分20个自然段,除1个自然段没有举例外,其余19个自然段,或多或少都举了例,运用了举例的方法。但是同中有异,同为举例说明,有假设举例,如朱熹听孔子谈话;有典型举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一段;有列举举例,如《诗经·鲁颂》的《駉》提及的十六种马的名称。
此外,表示举例的一些带标志性的词语用得富于变化,有“比如”、“如”、“例如”、“又如”、“像”、“……的例子”、“……的事例”等等,使得文情多变。
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不同究竟在哪里? 为了说清楚这一问题,本文处处运用对比显示它们的差异。如讲“江、河”的词义变化时,先指出“江”原来专指长江,“河”原来专指黄河;然后说明它们“后来都由专名变成通名了”。讲语法变化时,也是先写出文言文,然后再写现代汉语的说法。课文里这类例子很多。由于运用了对比方法,就更鲜明、更具体地说明了古今汉语的变化。
再如第二部分第四自然段,先后举了三个例子,说“几”、“床”、“坐”三个词的内涵是怎样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时,讲“床”结合运用了解释说明的方法,讲“坐”,结合运用了引用说明的方法。
可以说,多种说明方法的综合使用为文章增色不少。
(3)语言特点——通俗、准确、风趣。
①通俗比较好理解,全文平易朴实,尽量少用专门术语,多用浅显的实例来说理。注意适当的重复,引导读者由初知到较深入的理解。
②准确。如文章“汉朝的一尺大约合现在七寸半,这里的尺大概跟汉朝的差不多”一句中“大约”是约算,是根据出土文物去零数后的折算,“大概”是推测,是从汉尺推想到战国时的齐尺与公尺的比例。
③风趣。朱熹听孔子讲话,大有侯宝林相声《关公战秦琼》的味道,让人们从荒唐中窥见真理。
(二)《赤壁之战》
1、多义词归纳
卒
①鲁肃闻刘表卒(死,死亡)
②五万兵难卒合(通“猝”,突然,一下子)
将
①军中诸将,各有彼此(名词,将军,将领)
②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动词,率领)
事
①论天下事势(名词,事情)
②北面而事之(动词,侍奉,服侍)
为
①行将为人所并(表被动,被)
②为孙权长史(判断动词,是)
③今为君计(介词,替,给)
④谁为大王为此计者(动词,出,定下)
⑤以鲁肃为赞军校尉(动词,做)
自
①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自己,此处可作“主动”讲)
②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介词,从)
③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自己)
④瑜得精兵五万,自足制之(自然)
于
①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介词,向)
②亮见权于柴桑(介词,在,介出地点)
③受制于人(表被动,被)
④成败之机,在于今日(介词,在,介出时间)
⑤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介词,到)
之
①英雄无用武之地(助词,的)
②愿将军量力而处之(代词,代事)
③北面而事之(代词,代人)
④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⑤倾之,烟炎张天(助词,无义)
以
①今以实校之(介词,按照)
②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动词,用,让)
③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介词,把)
④遂以周瑜、程普为左右督(动词,任命)
⑤余船以次俱进(介词,按照)
患
①为操后患(名词,祸患)
②此数者用兵之患也(名词,忧虑,担忧,顾虑)
次
①引次江北(动词,驻扎)
②余船以次俱进(名词,次序)
如
①船往如箭(动词,像)
②权起如厕(动词,到,往)
2、掌握词语古今义
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
古义:掌权,用事者,指掌权的人。
今义:凭感情、意气等行事。
致殷勤之意
古义:恳切慰问。
今义:热情而周到。
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古义:他,实际上。
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实际情况(承上文而含转折)。
地方数千里
古义:土地方圆(纵横)。
今义:某一区域、空间的一部分。
当横行天下
古义:纵横驰骋(文中有“打遍”义)。
今义:行动蛮横,依仗势力做坏事。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
古义:中原地区。
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
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古义:妻子、儿女。
今义:专指妻子,男子的配偶。
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
古义:一旦,万一。
今义:偶然遇见,不期而遇(久别的亲朋)。
3、把握句子的句式特点
①此帝王之资也。 句式特点:判断句
译文:这是开创帝王事业的凭借啊。
②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句式特点:被动句
译文:今不赶快前去,恐怕被曹操抢了先。
③豫州今欲何至? 句式特点:疑问句兼宾语前置句
译文:刘豫州现在打算到哪里去?
④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句式特点:判断句兼被动句
译文:吴巨是平凡之人,又在偏僻边远的州郡,很快就要被人家吞并。
⑤即共定交。 句式特点:省略句
译文:他们随即一起定下交情。
4、时代背景
东汉末年,朝政紊乱,宦官和外戚斗争激烈,人民痛苦加深,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农民起义——黄巾军起义。各地军阀乘势而起,扩大自己的军事实力,争夺地盘,形成大分裂的局面。
5、结构安排
全文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1—5段):写孙刘联盟形成的经过。——战前的决策。
这部分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写鲁肃、诸葛亮策动孙刘联盟。
(1)写鲁肃分析形势为孙权献策,并劝说刘备联吴抗曹。这是孙刘联盟的前奏。
(2)写诸葛亮到东吴劝孙权联刘抗曹。这是孙刘联盟的进一步酝酿。
第二层(3、4、5段):写孙权聚众商议破曹,最后决定出兵。
(1)(3段)写曹操下战书威吓孙权,东吴内部“和”“战”两派意见分歧;鲁肃再次劝说孙权坚定抗曹决心。
(2)(4段)写周瑜为孙权分析形势,筹画方略,促使孙权下定抗曹决心。
(3)(5段)写周瑜进一步分析曹操兵力,孙权部署出兵,与刘备并力抗曹。
第二部分(6、7段):写孙刘协力破曹军于赤壁。——战争的实况。
6、孙权的性格特点
分析:在曹操大军压境的时候,孙权不甘心受制于人,坚持采取对抗的方针,表现了他的英雄性格。但又持谨慎态度:对刘备,在了解他的兵力后,才和他结成联盟;对臣下,允许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即便是主张迎降,也不加以责罚。而在充分比较了敌我双方的优势劣势,作了最后决断之后,则坚决制止迎降的言论。他的深思熟虑和坚决果断的作风,使他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成为赤壁之战中的关键人物。
三、难点知识剖析
(一)为什么司马光对战前的决策写得详细,对赤壁之战的实况却写得非常简单?
这两个部分,前者详写,后者略写。作者之所以这样剪裁材料,是为了突出战争中思想策略的重要,而战争实况只是用来证明战前孙刘方面决策的正确。“运筹于帷幄之内,决胜于千里之外”,写战争的作品没有把主要的镜头推向战场,这是本文成功之处,显得不落俗套。
(二)文章中诸葛亮如何智激孙权?简述他对刘、孙、曹三方力量对比的分析以及对形势发展的预测。
强调“共争天下”,君臣之分未定;针对孙“内怀犹豫之计”,以“北面事之”相激;以田横“守义不辱”、刘备“不为之下”为孙树立对抗的榜样。
诸葛亮对刘、曹、孙各方实力的分析为:刘——关羽水军一万,刘琦一万。曹——主力已疲,不习水战,降卒不服。孙——兵数万。而对未来形势的预测是破操后天下三分。
文章中,诸葛亮以友军代表身份向孙权进言,保持了不卑不亢的态度,他针对孙权尚未最后决策的情况智激孙权,初步实现了联吴抗曹的目的,说明他是一个卓越的外交家和战略家。
(三)赤壁之战是一次有决定意义的大战役,整个战役涉及孙、刘、曹三个方面,事件繁,人物多,作者在叙述时为什么确定以孙权一方为主?
赤壁之战由孙、刘、曹三方参加,刘备军事力量小,不是抗曹的主力,而曹以重兵威胁,孙权在劣势下,虚心听取各方意见,作出正确决策,最后以弱胜强,因而作者详写了孙权方面,以孙权一方为主,兼及其他两方,这就突出了重点。
(四)试分析《赤壁之战》写作上的突出特点。
用人物对话来叙述故事情节和刻画人物是本文的鲜明特点。本文中对话部分约占了一半的篇幅,对孙、刘、曹三方的情况及战事的发展,很多都是通过人物的对话叙述出来的。特别是曹操的活动,几乎全由诸葛亮、鲁肃、周瑜的谈话告诉读者,这就在叙述上节省了很多笔墨,同时,这几个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也就跃然纸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