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家教网

教员注册  |
南京家教网简介| 收费标准     
    教育新闻资讯     请家教常见问题     做家教常见问题     南京状元家教网公告     家长加油站     学习宝典     家教对话     家教才艺通     学习资料     外语学习     教学资源     初一试题     特色小班     中考专题     高一试题     高二试题     高三试题     高考专题     初二试题     初三试题
  当前位置:【南师大家教网】 → 首页家教资讯 → 浏览文章

采编:南京家教网   来源:南京家教http://www.nanjingjiajiaow.com    点击:366    发布日期:2021-05-26 18:37:19

中华文化如何在校园生根?

   今年,教育部印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教材指南》,其中明确了基本原则、总体目标、主题内容,中小学引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的载体形式等要求。进入课堂容易,进入心灵却难。如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人心,扎根校园,为学生的健康成长铸就灵魂,仍然是一个严肃而重要的课题。
   我每天都在学校门口值班,欢迎师生到校。元宵节的早上,我随机挑选了几个学生进行现场采访。题目很简单:“你知道今天是什么节日吗?”一些学生摇摇头说不知道。有的同学回答“元旦”时,一脸不解的神情只有少数同学知道是元宵节,但当我继续问“元宵节的内涵是什么”时,我却答不上来。最后,只有两个同学获得了我的牛年吉祥物,这种情况引起了我的深思。在我看来,充分认同是前提,沉浸是核心,体验是关键。
   实现价值认同是“根与魂”。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血液,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它体现了国家、民族和人民的价值取向、道德规范、思想作风和行为特征。一个国家的文化命运与每个人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对于处于身心发展关键时期的学生来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引导必将受益匪浅,影响深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校园,归根结底是如何继承和发扬的。学校要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处理好知识与实践的关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统筹学科布局,创新载体形式,引导学生植根中华文化,铸造强烈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文化自信,成为不断积累的学习者、细心理解的实践者、积极的传播者,
形成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的课程框架是“骨架”。要“发芽开花”,就要把更抽象、层次更高的核心内容分解成可理解、可操作的内容,即形成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的学校课程框架,为实施优秀文化提供支点。
  《指南》明确语文、历史、道德、法治(思想政治)为主体,艺术(音乐、美术等)、体育、健康为主体,其他学科有机渗透,而“32N”是整个主题的覆盖范围。文化传承的重点和难点是细、小、实。因此,学校要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引导各学科积极寻找新的教学方式,形成体现学校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结构,渗透到各学科,形成教学渗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专题开发和活动拓展。比如,音乐、美术、体育、通用技术可以分班授课,这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紧密结合。我们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整合多学科资源,开发综合性课程。同时,要改进教学方法,创新课内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的教学新模式,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动起来、活起来。
   在实践经验中产生共鸣的是“血肉之躯”。在教育过程中,要考虑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学生的密切关系。最好的办法就是注重实践的培养,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产生思想共鸣和价值认同,深刻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
   这就要求学校努力营造以留下痕迹为重点的体验式教育场景,抓住教育的契机,与社会实践和日常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在自己的体验和感知中积极实践。当前,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学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知识灌输多,内涵把握少;外在形式多,内在认识少;多被动模仿,少主动创新《指南》提出“不断开展体验活动和主题活动,加强学生实践认识”,要求学校充分发挥校史馆、博物馆、展览馆等场所的教育功能,因地制宜开展研究性学习实践,创新实践方法,通过文化考查、专题探索、设计制作、社会服务、专业体验等,使学生自觉践行中华传统美德,达到“学,“知、信、行合一”的思想与运用。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如有任何问题请联系我们。

南京家教|最新学员 |优秀教员 |收费标准 |学员常见问题 |新闻信息 |教员常见问题 |教员须知 |本站简介

服务热线电话:18351445913,16651105749 ,我们的QQ客服:963178805 918007416(点击即可聊天)

©2024 南师大家教网  http://www.nanjingjiajiaow.com备案许可证号:鄂ICP备2022007280号

电子邮箱:13699523152@139.com
keywords:南京家教 南京家教网 南师大家教 南师大家教网